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王全文):2015第十屆中國軟件產業發展暨企業創新高峰會于9月2日在江蘇省南京市國際博覽中心舉行。高峰會上,中國軟件行業協會發布發布了2015年中國軟件和信息服務業十項重大事件:
一、國務院通過《“互聯網+”行動指導意見》,為互聯網與軟件深度融合和跨界發展開辟極為廣闊的空間
2015年6月2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互聯網+”行動指導意見》。《指導意見》明確了未來十年互聯網發展的方向和目標,提出了包括現代農業、智慧能源、便捷交通、綠色生態等十一項重點行業,并就做好相應的支撐保障,進行了必要的部署安排。互聯網與軟件研發領域的深度融合,產生了匯聚眾智的軟件研發新模式。通過互聯網眾包服務平臺,實現軟件合同簽發、軟件需求分析、框架設計、代碼開發、測試驗收、銷售服務等多個環節。其典型應用如中軟國際的“解放號”軟件眾包服務平臺已經投入商用。
二、新的《國家安全法》發布,國產軟件迎來加速發展良機
2015年7月1日,全國人大通過新的《國家安全法》,以政治安全為根本,以經濟安全為基礎,以軍事、文化、社會安全為保障,構建了國家總體安全體系。《國家安全法》要求加快發展自主可控的戰略高新技術和重要領域核心關鍵技術,保證重大技術和工程安全,加快建設網絡與信息安全保障體系,加強網絡和信息技術的創新研究、開發和應用。《國家安全法》特別強調安全軟件是信息安全的保證和基礎,為加快國產自主軟件創造了千載難逢的發展良機。
三、貫徹落實“中國制造2025”強國戰略,引領中國由制造業大國變成制造業強國
2015年5月,國務院公布“中國制造2025”戰略。實現“中國制造2025”,就是要以工業軟件、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和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工業深度融合,將傳統的“中國制造”提升為“中國智造”。改變過往長期被國外工業軟件壟斷的高端ERP、PLM等市場格局。在自主的工業互聯網云服務平臺上,企業通過移動終端方便快捷地實現供需對接、產品溝通和項目協作,平臺還支持企業的智能制造、柔性生產、產品個性化定制、產品運行過程監控及相關的個性化服務。貫徹落實“中國制造2025”,將引領中國由制造業大國變成制造業強國。
四、全國軟件和信息服務業規模再創新高,新興信息技術服務比重明顯提升
2014年全國軟件和信息服務業實現業務收入3.7萬億元,同比增長20.2%。全年軟件和信息服務業出口達545億美元,同比增長15.5%。2015年1~6月份,我國軟件和信息服務業完成業務收入2.0217萬億元,同比增長17.1%;軟件和信息服務業實施出口外包251億美元,同比增長5.7%。數據顯示,新興信息服務需求明顯增多,系統流程服務、設備生命周期管理服務、遠程教育、遠程診斷、數字家庭等新型服務需求快速地拓展了信息服務應用市場。
五、2015第十九屆中國國際軟件博覽會成功舉辦,來自國內外600多家企業、2000余件產品亮相展出
2015年5月27日至29日,由工業和信息化部主辦的2015第十九屆中國國際軟件博覽會在北京展覽館成功舉辦。第十九屆軟博會緊扣“軟件定義世界 兩化深度融合”主題,更加突出成果展示和政策宣貫,更加突出軟件在促進兩化深度融合和支撐服務“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一帶一路”等國家重大戰略方面取得的效果。展覽占地3萬多平方米,共設7個展館,參展商來自3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國軟件名城及創建城市,香港特別行政區和韓國也組團參展。北京、深圳分別在9號館和3號館搭建專館;中軟、東軟、中創、微軟4個公司在1號館特裝參展。本屆軟博會主要特點:參展檔次明顯提升,規格規模不斷提高;境外展商參展踴躍,國際化特色持續增強;中國軟件名城和龍頭骨干企業參展參會。
六、大數據應用引發社會廣泛關注,新興的大數據產業方興未艾
大數據把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等新興熱點技術相互交叉融合,產生眾多綜合性新的應用。進入2015年,國內各互聯網巨頭也爭相自主或聯合設立大數據服務平臺,進行海量數據存儲、挖掘、管理、計算、分析等多層面的處理服務,實現數據信息再度增值化,讓大數據應用變成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和搶占市場先機的“法寶”,新興的大數據產業將得到迅猛快速地發展。
七、開源軟件引領新興信息技術創新,開源模式漸成主流
匯聚全球精英智慧的開源軟件,近年來已經成為云計算、大數據、互聯網、移動互聯等技術創新的主要依托,已發展為推動全球軟件產業創新發展的主要力量。今年以來,我國開源軟件的產業規模持續擴大,參入技術研發和應用的隊伍迅速壯大,開源社區數目與質量日漸增多與成熟。開源技術在重點行業中的應用日益廣泛,在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快速的應用在金融、電網、郵政、教育、國防等國民經濟主戰場。開源系統不僅體現了自由、平等、開放、分享精神,憑借其與生俱來的開放性、低成本、穩定性、安全性等優點,正加快發展成為主流平臺模式。
八、云服務進入眾多應用領域,公共云服務平臺廣受社會歡迎
當今的互聯網時代,專項研究證明,運用云計算技術,會降低計算成本100倍,若將數據資源存放到云服務中心,其資源共享利用率會提高80%,云計算已經成為信息應用技術的重要基石,各式各樣的云服務平臺已進入國民經濟和日常生活的實用領域。進入2015年,相關應用更呈加速發展,如百度、騰訊、阿里等的公共云服務成為人們日常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服務平臺。其他諸如工業云服務、政務云服務、醫療云服務、物聯網服務等,已經變成社會服務中的基礎工具。
九、國產CPU芯片設計制造有突破,智能手機芯片已量產
我國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全部使用國產微處理器芯片(CPU),中國航天人十年磨一劍,在2015年終于圓了“中國芯”之夢。國產新天河和新曙光超級計算機均采用國產飛騰高性能微處理芯片,未來我國超級計算機從硬件到軟件都將在整機、應用、CPU三線并發實現國產化。智能手機芯片國產化步伐也加快、華為海思8核智能手機芯片麒麟920、聯芯科技3G、4G終端芯片橫空出世。中星微數字多媒體芯片今年業已量產,打入國際市場。
十、我國發明專利年申請量連創全球四連冠,軟件著作權年登記量首破20萬件大關
國家知識產權局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專利申請數量達到236.1萬件,其中發明專利92.8萬件,同比增長12.5,申請量連續4年雄居世界第一。據聯合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統計,美國、日本、中國三個國家2014年專利申請量占全球專利申請量的60%以上。2014年我國軟件著作權登記量達到21.87萬件,主要包括基礎軟件、中間件、嵌入式軟件和應用軟件四大類,其中應用軟件登記數量最多,為15.72萬件,占比為71.86%。
(本文轉載自 國際在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