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在智能網聯、萬物互聯的信息時代,汽車作為新型智能終端,正面臨新的產業變革和商業機遇。
“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蓬勃發展,汽車與能源、交通、信息通訊等領域加速融合,智能網聯汽車作為產業變革創新的重要載體,正在推動著汽車產業形態、交通出行模式、能源消費結構和社會運行方式的深刻變化,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和巨大的增長潛能。”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在日前召開的“2019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上表示。
目前,全球范圍內的主要汽車大國正在汽車智能網聯領域加強戰略布局,跨國車企也在加大研發投入,意圖在新一輪產業變革中贏得先機。
但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并非一朝一夕能完成,也并非幾家車企單打獨斗就能做成功。“企業間應開展協同創新,攻關智能網聯汽車計算基礎平臺等關鍵共性技術,并以車載操作系統創新應用為牽引,打造各類市場主體互融共生、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新型產業生態,這樣才能推動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苗圩說。
車企踴躍布局
有觀點認為,能夠拓展汽車產品與服務內涵的智能網聯技術可能會重新定義汽車工業,并將成為中國車企在海外市場重要的差異化競爭優勢,從而助力我國汽車企業從全球汽車行業競爭中的“跟跑者”向“并跑者”乃至“領跑者”轉變。
在這場變革之中,各大主流車企都在提前布局。比如,北汽集團發布了智能網聯汽車五年行動計劃,即“海豚+”戰略, 宣布將聚焦智能技術、智能產品、智能生態、智能交通等領域,加強高性能傳感器、域控制器、計算平臺、自動駕駛系統、高精度地圖等產業鏈布局。長安汽車也發布了北斗天樞計劃,全面開展智能時代并向智能出行科技公司轉型。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無論是通用、福特、奔馳、寶馬等跨國車企,還是上汽、廣汽、東風、長城等國內主流車企,亦或是蔚來、小鵬、零跑等造車新勢力,都有搭載最新研發的智能網聯技術成果的車型落地,智能網聯技術也成為這些車型的銷售亮點。
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寶林認為,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興起,智能網聯汽車將走進人類生活,相比智能手機,智能網聯汽車將以數十倍,甚至百倍的巨大產業驅動力改變人類生活。
而隨著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以智能網聯為載體的智能交通、智慧城市概念也隨之誕生,受到多方關注。目前,伴隨5G、V2X等技術應用,在北京、上海等城市有大批智能網聯測試和示范基地成立,智能網聯和智慧城市的有機融合也在有序推進中。
單打獨斗難成形
技術是智能網聯汽車發展的基礎,生產一輛智能網聯汽車不僅牽扯到主機廠,還牽扯到傳統的零部件企業、生產軟硬件的相關企業以及智能網聯通訊企業等。所以,在這場新興產業的變革中,任何一家企業都很難通過單打獨斗贏得勝利。
“目前智能網聯汽車行業已經進入到從產業孕育期到快速發展期的關鍵過渡階段。智能網聯變革的多領域、跨行業、深度融合的特征對產業生態提出了更高要求,要真正進入快速發展期,實現智能網聯汽車的普及化應用和規模化發展,必須從多維度加速生態繁榮。”北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徐和誼稱。
當前,各大主機廠在積極布局智能網聯汽車生產的同時,也在加大與不同企業之間多維度的合作發展。比如,包括一汽、東風在內的幾十家車企都選擇與華為建立合作關系。
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認為,智能網聯汽車將成為一個持續價值創造的平臺,但“華為不造車”,未來將提供包括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智能電動、智能網聯、云服務在內完整的智能網聯汽車解決方案。
有觀點認為,雖然向華為這樣的“供應商”不直接造車,但是隨著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它們有可能獲得越來越多的話語權。
如今,行業內已經達成共識,認為發展智能網聯汽車是一項涉及跨專業、跨行業、復雜度極高的系統工程,絕非依靠某一家汽車企業、互聯網企業或者是通信企業就能簡單實現,需要國家、行業、企業乃至社會各方面以共生、共建、共贏的商業模式分工、協作。
而無論是國家頂層牽頭推進的標準體系建設,還是持續完善的相關法律法規,或是不斷攀高的測試牌照數量和開放道路的測試里程,都表明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管理生態正在持續優化。有觀點認為,下一階段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需要在國家頂層設計的統籌下,構建完整的產業生態。